运河文化成长社区成立,首批51家单位打造新运河

10月25日,“运河连通世界,思想政治奠定未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联合交流对话”活动在北京学校举行。由运河沿线城市51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运河文化发展共同体揭晓。社区将汇聚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打造“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文化共享”的运河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大中小学发展战略“运河思政”融合创新示范联盟、世界运河运河城市步行行动委员会指导,通州区教育教师中心、北京市学校主办。有运河沿线城市51家单位发起的“运河文化成长社区”51家启动单位。秘书处设在世界运河城市运河漫步行动组委会。会员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北京学校、宿迁一中等中小学,以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单位,形成了学术层次紧密、资源多元的社群体系。未来,社区将更多地在运河城市建立。由运河等城市51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运河文化成长社区揭晓。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教育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光举表示,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一条河流他是物理意义上的,也是一本流动的历史书、一座开放的博物馆、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形式。将大运河文化瑰宝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教学走向建立深厚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据介绍,“运河文化成长社区”致力于成为一个“资源池”,不仅可以共享课程案例,还包括博物馆、水利设施、文化遗址等课堂场地资源;做“智慧源泉”,定期组织深度对话,研究学校不同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点,解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问题;成为“创新孵化器”,鼓励新数字发展让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5-2026年将实施四项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社区发布了“青年运河论”计划、“运河数字图册”共建计划、“流动语境”主题巡展、图书馆nstory建设等四项年度行动计划。其中,“青年运河说”国际项目将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举办“青年运河说”中英文演讲比赛、中非运河“云对话” 中外运河城市、“运河国际青年对话”全球青年优秀作品展等活动,并选拔优秀青年担任“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使者”。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在农场表演。照片由采访者empowerm提供“运河思政种子”计划实施《运河思政种子教师培训计划》,每年组织“运河思政种子教师”培训。同时,借助“运河文化教育共建共享实践平台”,开设“思想政治运河”、“校园文化运河”系列课程。第一期培训将于2026年启动,面向运河沿线35个城市的教师。第一批培训班计划培养500名具有教学和现场技能的“种子教师”,打造“思政课”骨干力量。 “运河文化数字地图”共建计划将整合运河沿线各教育基地的真实VR场景、调研活动和数字展览,绘制出可游、可学、可感受的“运河文化数字地图”,成为“运河文化教育基地”的主要功能模块。“流语境”主题巡展暨故事库建设活动,将推出以“流语境”为主题的互动巡展,走访各会员单位;开展“中华伟大故事——运河故事”、“我的太空梦系列——运河梦”等征集活动,打造不断壮大的“运河故事数字数据库”,搭建跨国对话、互学互鉴、项目合作的平台。 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大运河文化。擦亮“运河思政”品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活动期间,大中小学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运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等话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开展“运河思政”家校社区教育。在“运河文化复兴传承创新路径”和“红色精神资源探索与数字遗产赋能”两个分论坛中,来自运河沿线城市的20余家社区单位分享了运河文化教育创新实践。活动期间,来自大中小学的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参加了圆桌论坛。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刘朝晖是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大运河研究,特别关注运河航运和运河沿岸的人们。他说:“运河是人民的运河,当大学生带领中小学生走在运河上时,就能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美好。”位于北京副中心大运河旁的北京学校,在“思想政治”实践中积累了实践经验。校党委书记刘锦珍表示,北京学校依托运河文化成长共同体,推动学校深度交流合作,推动学校社会政治教育,真正让运河文化 生命之水源泉,培育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于成文指出,近年来,北京教育系统深耕大中小学文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了“能发生的事情”创新示范联盟。与大中小学融合,打造“学生百运河村”等文化品牌活动,留住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培养奉献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时代新人。希望各社区单位深入研究和解读大文化文化,擦亮运河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探索合作办学新机制,推动运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的融合与符号,共同谱写德育育人发展新篇章。新京报记者刘洋,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