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团队种植“海藻口粮”,化肥用量减少3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成龙通讯员褚仁轩减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水稻产量却增加近10%。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被武汉大学博士后团队解决了。 “我们研究的‘藻菌协同绿色微生物菌剂’已在湖北、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示范推广。” 11月24日,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1实验室,武汉大学博士后陶跃正试图通过自己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帮助各类经济作物提高固氮能力。化肥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但传统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非农业污染,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问题。目前,使用微生物菌剂是减少化肥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微生物接种剂通常是由微生物发酵的代谢产物生产的。它们没有能力自行收缩和生长。它们是“纯消耗品”,不能持续提高土壤肥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陶岳和他的团队成员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陈兰洲教授的指导下,将目光转向了具有光自养能力的藻类。与细菌相比,藻类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合成生物炭和胞外多糖,显着增加有机碳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藻类还能在土壤中“钻洞”,提高土壤透气性,使土壤颗粒“聚集在一起”,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th。但让原本生活在水中的藻类适应陆地环境并不容易。陈兰洲教授从2003年开始从事这项研究,最终培育出能够适应干燥陆地环境的蓝藻。寻找能够“上岸”的藻类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赋予蓝藻“栖息”土壤的能力。 “土壤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仅物种就至少有数百种,它们不断地争夺生存空间。”陶悦表示,他们将自己培养的功能性藻类与合适的菌种一起培养,生产出藻类与细菌协同作用的绿色微生物菌剂。这种菌剂会在土壤中为自身创造一个湿润的微环境,并迅速生长成为土壤环境中的优势菌种。与传统微生物菌剂相比,与藻类、细菌协同作用的绿色微生物菌剂可以实现自我固定和生长。它们不仅具有较好的固氮、固碳、分解磷的功能,而且还能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改良土壤。使用和维护成本较低,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化学品的依赖。围绕该技术,项目团队已获得20余项专利许可。 “这项技术的成熟和变革,离不开湖北这个创新沃土提供的全周期‘营养’。”陶跃表示,一方面,湖北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为该项目提供了绝佳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湖北生物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该技术的产业化架起了“快线”。目前,项目组已与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签约,并正式签约。第一阶段合作资金已达120万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在努力为该项目搭建更大的舞台。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藻菌绿色微生物制剂”项目荣获金奖。 11月11日,2025年“智慧之光”湖北省院士专家和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武汉举行。 “藻菌协同绿色微生物菌剂”项目研发团队受邀参与并展示研究成果。参会企业对该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合作细节。 “正是湖北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环境,让我们的科研工作如鱼得水。我们希望为湖北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湖北支点的吸力。”陶跃表示,下一步,项目团队将与合作伙伴企业密切互动、深度对接,推动该技术继续走向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