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缅怀了为土地和乡亲奉
湖北日报讯(记者何帆、张泽木、陈一超、邝白雪)一位副县级干部退休后重返大山,扎根28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他深爱的土地,去世时银行卡余额只剩下38.83元。本报报道后,“扶贫纲领”书记罗关章的作品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相关报道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微信头条转发,阅读量达10万+,系列联合媒体作品在线阅读量过亿。 1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把一生奉献给土地和人民》,纪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关章。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在罗关章看来,共产党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谋福利。文章讲述了罗关章在20世纪70年代、1980年代担任牛庄乡党委书记时如何带领村民创业的故事:没有路,他带领50多名村民将半吨变压器和设备拖上山,建造了一座水电站,解决了当地的用电问题。山区贫困程度高,气候极其寒冷。他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种植玉米1万多公顷,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 1997年,罗关章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上退休。他说:“如果不让村民们掏腰包,我就吃不好、睡不好。”后来,他在高山上学习修炼之术。海拔2000多米,培育出第一批天麻种子。成功后,他向村民免费传授天麻人工繁殖技术。
她冬天穿的黑色马甲上打着厚厚的补丁,就连被子上也打着厚厚的补丁。罗冠章坚持物质上“穷”;她鼓励丈夫放弃工作机会,并拒绝了女儿找工作的要求。罗关章对家人要求严格,恩古和响应村民的要求,买农具、买药、盖房子……只要村民有困难,罗关章就会想办法帮助。而这些钱全都是从他的养老金里“榨”出来的。
“我们共产党人就像种子,人民就像土地,走到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团结起来,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罗冠章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也是一张嗨的照片的生活。 《人民日报》评价“用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充分证明了罗冠章扎根人民、只能“不顾自己”、“重视人民”的共产党员精神。评论说,老百姓只有和群众一起生活、吃苦、和群众合作,才能把党员干部视作自己人。造福人民的事情就开发出来了。希望更多基层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利益、为党尽责的理念,以“钉钉子”的毅力、“连胜”的韧劲,把惠民生、暖人心、顺民意的工作放在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