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电动化“目标激进,执行缓慢”,战略回
保时捷卡宴电动车于10月14日开始海外路测,预计2026年上市。作为保时捷电动化征程中的第三款车型,卡宴电动版备受关注。该品牌的纯电动转型面临“目标激进、执行缓慢”的困境。早在2023年11月,保时捷就提出“到2025年一半以上新车实现电动化,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80%”的目标。但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仅为27%。与此同时,市场表现也不容乐观。保时捷2025年上半年将交付新车14.64万辆,同比下降6.1%。在中国主要市场,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26%。毕竟,保时捷在今年9月就宣布调整电动化战略,包括为高性能车型保留汽油发动机和以及一些电动车型的推迟。汽车分析师凌然认为,如何平衡产品节奏和市场需求,将是保时捷电动化落败的主要举措。电气化进程承压,销量和利润下降。公开信息显示,保时捷目前有两款纯电动车型在售,分别是纯电动跑车Taycan和2019年推出的纯电动SUV Macan Electric。Taycan六年内销量超过15万辆,接近同价位汽油车Panamera的销量。尽管Taycan销量停滞不前,不可否认,保时捷的纯电动汽车之路并不平坦。自2019年发布Taycan以来,保时捷第二款纯电动汽车Macan Electric要到2024年才会开始交付。2024年,保时捷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27%,纯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27%。SS 超过 15%。除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不及预期之外,保时捷在全球多个市场的销量也表现不佳。 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德国本土市场销量为22,492辆,同比下降16%;欧洲市场(不含德国)销量50,286辆,同比下降4%;中国市场销量为32,195辆,同比下降26%,销量下滑直接影响保时捷的财务表现。 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销售收入为181.6亿欧元,同比下降6.7%,这是自2020年以来上半年出现下滑;营业利润为10.1亿欧元,同比下降约67%。保时捷首席财务官梅施克表示:“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高,销量无可否认地低于预期,汽油需求疲软产品差异化渐退,本土竞争日趋衰退。凌然认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快速迭代让保时捷“水土不服”。根据Chedi 2025年上半年的调查显示,30万-50万元区间的买家中,70%以上会关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不过, 保时捷纯电动车型有明显的缺点。部分 Taycan 车型尚未接入车载微信版本,高端德国地图等本地化应用,语音交互仅支持基本命令;辅助驾驶仅是自适应巡航的标准配置,Urban NOA 则需要额外的选装设备和有限的适应能力。然而,中国厂商推出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均配备了全场景 智能驾驶和国产化汽车发动机,有一定的经验因间隙。从产品节奏来看,保时捷的纯电动迭代落后于需求。 Taycan自2019年推出以来,在2022年对Lfather进行了小幅升级,电池和电驱动均没有改进; Macan Electric 的推出被推迟了近两年;母公司大众集团子公司Cariad Software的智能驾驶系统多次被曝出兼容性问题。从竞争环境来看,价格昂贵的新能源汽车也呈现出“性价比战”之势。与保时捷 Taycan 相比,新款 Model S 价格更低,性能相似,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华为文杰M9以华为“豪华+智能”为卖点。其中,U8售价82.8万元。 2025年1月至9月中国市场销量持续增长,分流了部分卡宴潜在用户。此外,小米Su7 Ultra等机型也推出了以50万-60万元的价格提供超强性能,影响了保时捷“豪华性能”的标签。调整电气化战略,降本增效寻找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下旬,保时捷宣布将推迟推出多款新电动车型,并延长未来十年内燃发动机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寿命。即将推出的全新SUV系列,定位将高于卡宴,仅提供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该系列原计划以纯电动阵容首发。面对销量和业绩的双重压力,保时捷在转型和转型期漫长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竞争力。在产品层面,除了电动版卡宴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27年之前推出纯电动718。射程超过500公里。能够在3.5秒内从0加速到0,主攻纯电动跑车市场。并宣布2026年起在华交付的部分车型将配备国产化汽车发动机、接入百度地图和微信用车版本,并升级智能驾驶硬件,扩大城市NOA(驾驶辅助导航)范围。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莫表示,“电动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将根据市场调整节奏;通过产品升级、本地化和成本优化,我们有信心提升业绩。”关于MGA电动化战略调整及业绩提升措施,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试图采访保时捷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该公司并未回应。在成本控制方面,保时捷推出“全球效率优化计划”,持续推动成本降低。公司宣布在2025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几年将通过固定合同自然终止、自然减员、招聘限制和自愿协议等方式逐步减少约3900个工作岗位,预计每年节省8亿欧元运营成本。在市场策略上,保时捷加大了在华本土化运营力度。上海研发中心将于2025年开业,致力于智能无果和智能驾驶的本土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编辑白浩田、校对杨娟娟、刘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