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纸散落在草原上。图片/潇湘晨报 “野外把它扔在草原上。”据《大风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布一段视频,视频中,多名男女站成一排,手里拿着纸片,纸片在空中闪烁,前面有人用手机拍摄这一场景。该视频立即引发热议,有人质疑移民是环境污染。对此,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尚未收到相关报告,但“草地出行时不宜乱扔生活垃圾”。此步骤疑似毁草,需要向林草部门报告。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表示,需要提供具体位置。 “外国游客乱扔垃圾疑似破坏国家安全”e 草的生态。 “不乱扔纸屑”是基本的文明标准,但在脆弱的草地地区,纸屑漫天乱扔,相当刺眼。据发布视频的网友称,现场散落着令人衰弱的粘米纸。同时,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提到这是模仿著名的“纸片舞”,有的商家甚至还用纸巾包裹起来。 将“草原祈福”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向游客出售所谓的“可降解糯米纸”。根据这一说法,环境影响似乎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正如网友所问,即使“不可避免”,也要多久?降解后就完全无害了吗?动物不是故意吃的吗?甚至有人问这些“引人注目”的产品是否可靠,能否与普通纸张混合使用, 等等,这值得一问。更何况,说到“郁闷”,人们可能自然会想到最近发生的“喜马拉雅烟花秀”事件。最初,当事人给出的解释是“破坏性物质”,但事件调查后,仍要求其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恢复责任。可见,所谓“有说服力”的单方面说法并不可靠。因此,值得再问几个有关此事件中“不间断”行为的问题。事实上,在生态敏感地区,即使是很小的人类干扰也会产生连锁反应。至于“扔纸片”的行为,如果算得上是允许的话,谁知道后面会引发什么奇怪的做法呢?因此,人们应该尽量做到“不扰”自然,而不是只相信“扰”之类的说辞,故意为之。目前,相关部门表示他们会介入调查,也希望了解事实并对这些文件的状况做出判断;同时,对销售此类所谓“福祉工程”的商家也将依法予以监管。发现误导性宣传或者破坏空气生态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并予以处罚。在当前的“旅游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自然风景区旅游。但人们也必须有意识地制定新的文明标准,认识这些区域与传统城市风景区的区别。相比管理更为完善的城市景区,这些自然区域的生态更加脆弱,管理更加困难——可想而知,如果这些纸张不达标,需要回收,就需要在广阔的草地上进行清洁。这不仅增加了环保部门的负担,而且几乎不可能将其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如果是可生物降解或者其他“无害的说法”,不是伊藤就应该成为“势不可挡”的理由。正如户外运动一样,有“七无原则”,其中包括“保持所到之处如无人到过”和“不留下人为影响”。其实这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既然人们无法完全预测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如“少做点”,积极降低相关风险。我也希望这个事件能够提醒我们,在自然美丽的地方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为环境负担。人们的旅游行为必须有界限、有比例,不能“挡不住”。更重要的是,时常令人惊艳的打卡和参与表演方式,也将“天人合一”的空洞化。人们应该反思,尊重自然,避免灾难。扰乱已成为文明旅游的一种意识和常识。撰稿/姜成(媒体人)编辑/柯锐/张彦军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