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图/高人公众号又一起轻微杀人案被殴打。据报道,2022年9月,徐女士的丈夫徐某在家门口被男孩小莫杀害。两人互不相识,完全是陌生人。案发时凶手还不到14岁,徐某去世时年仅44岁。经过近三年的司法审理,2025年7月,该案由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审理。经查明,被告人小莫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造成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过失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间悲剧。凶手作案时未满14岁。即使现在受到审判和惩罚,他仍然是一个未成年人,成为了一个凶恶的杀人犯。等待他的,是严酷的考验法律的惩罚和13年自由的代价。对于受害者来说,深夜无缘无故的杀人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他宝贵的生命被一个陌生男孩轻易夺走,这起谋杀案让家人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所以,追究年轻凶手的责任,才是人们所希望的。过去,我国法律认为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因此,规定这一特殊群体触犯刑法应从轻或减轻处罚,部分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予追究。但事实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未成年人已经变得更加“成年人”,他们的犯罪手段和危害程度非常令人愤怒,甚至超过了普通成年人。如果他犯了杀人罪而不负法律责任,不仅会给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他的家人,也会引起公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未成年子女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让正义得到伸张,安抚人心。法律是时代精神的回响,必须与社会进步的方向一致。追究凶手的责任也符合法治的本质。 2020年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明确“已年满12周岁,未犯故意伤害罪,以特别残忍的方法造成死亡或者致人重伤、严重残疾罪,情节不能不成立,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起诉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类似的轻微犯罪将不再有法律“护城河”。最高人有权批准起诉。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保证公平正义。n 得到更好的体现。此前,河北邯郸初中生杀害埋葬案也获高检院批准起诉。两名青少年杀人犯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12年有期徒刑。回到这个案例。凶手当时还不满14岁,“用刀在受害人要害部位多刺,造成受害人胸部最大伤口长19.0厘米,一直延伸至胸部,露出胸部器官”。这充分体现了其主观极端恶性和手段极其残忍,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尽管凶手患有混合行为和情绪障碍以及未指明的无机精神疾病,但他负有完全的刑事责任。他的能力和受审能力不影响他承担刑事责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侦查过程中,肖莫在故意对“麦克斯”等人进行阴谋企图应对,进一步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看来,这个年轻的凶手应该因为自己的罪行而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最高法院批准了起诉,并启动了司法机关的调查。这不仅是对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人的警钟,也是对潜在犯罪者的热情教育。对于遇难者及其家属来说,这也是一种安慰。预防和震慑青少年犯罪,批准起诉并不是终点。通过立法、司法等手段依法打击犯罪固然可以起到扫黑除恶的积极作用,但更深层次上还需要加强资源管控。现实生活中,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很多。家庭和个人不能免责,但社会也有责任。从这个c来看ase,同样如此。凶手小莫自幼辍学,曾承认自己受到游戏和动漫中暴力的影响。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类似的“影子”。痛定思痛后,随着法庭审理结束,有必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力度,促进各方合力发展,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撰稿:刘玉婷(法学学者) 何锐 编辑:刘军验证